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无障碍
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民族团结进步专栏

河池市念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七字”经 育出团结进步“七新”果

2023-08-17 09:05     来源:河池市民宗委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全市工作各领域,认真念好创建工作“七字”经,育出了民族团结进步“七新”果实。

“领”出新格局。以党建“领”创建,全面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落实”作用,把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考核体系。建立由41个市直单位组成的市民族工作委员会,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按照“一张清单”管创建,“六个纳入”保落实的思路,推动全市各级把创建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实现党建、意识形态等各项工作与创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三是建强干部队伍。加大对全市各级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筑牢各族干部正确的民族观。

“润”出新局面。以文化“润”创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开创新局面。一是丰富民族文化活动载体,突出抓好创建工作氛围营造。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感恩山歌会、感恩小讲堂、铜鼓山歌艺术节等,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二是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突出抓好大宣教格局构建。依托全市红色资源,在各级党校开设党史特色专题课程30多门、现场教学课程20多门,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以月促年,常抓常新。三是延续各民族优秀文化血脉,不断丰富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刘三姐歌谣、密洛陀古歌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遗,数量居全区首位,非遗成为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创作大量民族文学精品,李约热、潘红日、莫景春等3名河池籍作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族歌剧《拔哥》入选中国舞台剧最高奖中国剧展优秀剧目。有效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民心相通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得到肯定,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促”出新步伐。以发展“促”创建,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整族脱贫减贫奇迹。尽锐出战总攻绝对贫困,2020年全市76.5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困扰民族地区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二是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迈出民族团结新步伐。深入开展产业生态化发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消费和生活、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六大示范行动”,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跨越发展新路子,努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三是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路网末梢变身民族团结“致富路”。深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十三五”时期累计投资84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全市管养公路里程由2012年的1.2万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8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2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车的目标。建成通航的河池机场,推动河池市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间交流与合作。推进东巴凤交通一体化建设,为三县62.55万各族群众铺就交往交流交融的便捷路、和谐路。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贯穿河池,民族团结“致富路”越来越宽广。

“强”出新突破。以三交“强”创建,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落地见效。全市各学校已实现各民族学生在一起学、在一起住、在一起吃的“互嵌式”管理模式;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和青少年交流基地20个;组织近9万名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活动150多场次。二是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往深里走向实里行。通过劳务互助、就业互补、产业共赢、文化共享、环境共建等途径,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会条件。率先出台《河池市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导意见》,推动12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8.13万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加强粤桂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战期间,广东省和深圳市支持财政资金13.9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39个;引导76家广东企业到河池投资兴业;举办技能培训班830期,培训贫困人口3万多人次。进入“十四五”,粤桂协作步入深层次、宽领域合作发展新阶段,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乡村振兴等方面协作落地见效,促进粤桂同心、山海共情。三是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跨区域协同。依托生态、长寿、民族、红色等文化资源优势,将旅游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联合柳州市、来宾市打造八桂大地乡村欢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线路百条精品线路。依托巴马良好的生态优势和长寿资源,以旅游为纽带,促进外地长居游客、短期游客与当地群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南丹县与贵州省荔波县携手打造旅游示范品牌,建成跨省旅游大联盟精品景区,每年吸引300多万游客进入南丹。

“保”出新气象。以法治“保”创建,和谐稳定平安家园建设展现新气象。一是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续探索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新模式,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设置农户信用指标并赋予相应分值,构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有效将市场契约精神融入民族事务治理。二是延伸治理链条,推动移民群众互嵌融居和谐发展。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实到移民工作中,从空间互嵌延伸至社区互嵌。聚焦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实施“‘新市民’团结交融行动”,有效提升全市易地安置点居民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医疗保健、子女就学、文化娱乐、邻里和谐等管理服务水平。

“稳”出新成效。以底线“稳”创建,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取得新成效。一是以现代化科技赋能防范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制定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运用智慧警务、网络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常态化开展摸排工作,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二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协同推进。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民族事务治理工作总体布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工作协同开展。

“展”出新亮点。以创新“展”创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呈现新亮点。一是创新谱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打造促进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河池样板”。通过建机制、稳增收、抓治理、促融合,强力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动各民族移民全方位互嵌发展,工作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书面交流发言,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二是推进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塑造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民心相通的“河池品牌”。把握好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作为广西唯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机遇,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大保护、传承和传播力度,推动多民族共享的铜鼓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1999年起,河池市已举办二十一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成为广西三大品牌节庆活动之一。三是探索工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南丹模式”。推动南丹县创新实施“旅游+”战略,通过工业反哺、旅游互促、文化共荣等方式,投入13.7亿元实施广西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旅游产业”项目,并与贵州省荔波县携手打造“南国避暑胜地”旅游品牌,实现各民族互嵌式发展,1.35万白裤瑶聚居区“一夜换了人间”。四是构建跨省区创建联盟,打造桂黔红水河流域六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的“天峨典范”。聚焦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民族文化、社会治理精准发力,推动天峨县携手桂黔红水河流域六县开展同强组织、同谋发展、同享资源、同办活动、同抓治理等“五同”品牌活动,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推动桂黔接壤地区民族工作呈现出“同山同水同血脉·同心同德同发展”的生动局面。五是以“六联六促”促进各族移民搬迁群众互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陈双经验”。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创新以村务联管、促民族村寨治理协同,生产联营、促民族经济共同繁荣,文艺联演、促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婚嫁联姻、促民族情感表里融通,治安联防、促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民族特色充分彰显的“六联六促”为抓手,构建形成各民族共治共融的乡村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郭鑫华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