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无障碍
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民族团结进步专栏

绣娘绣非遗 传承有收益

2023-07-10 09:10     来源:融水苗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廖子渊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本网柳州讯(廖子渊) 近日,笔者走进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看到生产车间里挂满各类民族包,上面绣有各色花纹。缝纫机轧轧地响,绣娘在忙碌地缝包边。彩云苗艺非遗工坊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技艺,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等非遗传承,以“创新促进传承”作为经营理念,通过“工坊+绣娘+项目”模式,促进留守妇女灵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2020年6月16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彩云苗艺民族刺绣基地,李伊园在指导学生走针。

技术攻关 学无止境

为更好地传承苗族织锦、刺绣、服饰制作工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召集一批有对应技术基础的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韦慧英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制板师,毕业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2015年,韦慧英成为自治区级苗族服饰传承人,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骨干员工。

“韦慧英是我的第一个徒弟,在我的公司时间最久。公司给她购买五险,每月有3500元以上的工资。”工坊负责人李伊园介绍说,“龙美荣是2016年加入公司的,是苗族服饰传承人,是设计师,也是工坊的骨干员工。”“为把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专门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学习3个月,花费了8万多元。”李伊园说。

三人访遍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内的主要织锦、刺绣传承人,学习技艺;收集购买前一辈传承人制作的民族服饰1000多件用于研究。“有的服饰超过100年时间,非常珍贵。”李伊园说。李伊园还与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桂林一家品牌和策划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融水镇苗家小镇、梦呜苗寨、风情苗乡等地设立基地,开拓研学文旅路径。8年间,研学人数有3000多人。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在刺绣(右一为李伊园)。

耐心示范 关爱员工

听障人士马梅姣是2015年从白云乡枫木树搬迁到苗家小镇的,李伊园请她到工坊上班,“我们教她使用缝纫机、刺绣,示范给她看后,再让她做。”设计师韦慧英说。如今,马梅姣已工作两年有余,每个月最低时可领到1800元工资,最高时可领到5000元。

潘桂金是老员工,在外租房子住,上班时间宽松,可以自由地接送小孩上下学,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她每个月至少有2300元工资收入。目前,在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全年上班的有20名员工,每个人的年收入都超过3万元,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护着老,养着家”的目标。

积极培训 带动创业

袁世蓝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首届培训学员,之后她多次参加培训,全面掌握织锦技术。2021年,袁世蓝成为苗衣制作自治区级传承人。随后,她创办主要从事苗族服饰、头饰等加工制作的作坊,年收入8万元。贾会连也是首届培训学员,专门从事苗族织锦制作,2021年成为自治区级织锦传承人。她带领20名苗族留守妇女创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我年纯收入有6万元左右。”贾会连说。

201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公益性刺绣、织锦技能培训20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其中350人取得合格证书,98名当地留守妇女成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制作苗绣的“绣娘”,12人自主创业成功。

政府帮扶 传承有序

近年来,融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通过老带新等方式,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取“公司+基地+民间艺人”“体验+研学+展示+销售”等模式,打造彩云苗艺有限公司、隔花吟草苗族服饰有限公司、匠人传统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优秀企业,推动苗族服饰、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

目前,融水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15个,带动1000多人就业增收。


责任编辑:郭鑫华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