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无障碍
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归档) > 广西定点观测脱贫攻坚

贺州市平桂区槽碓村:破“五难”促“五变”创新举措稳脱贫

2020-11-19 15:24     来源:广西扶贫网     作者:杨小丽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本网平桂讯(杨小丽)全国唯一的瑶族支系——土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部落,目前土瑶总人口约8927人,均分布于莽莽的大桂山脉海拔800米以上崇山峻岭的密林之间。2015年底,人均年收入低于2700元,收入仅能维持低水平的生存。平桂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务必全面攻破土瑶长期以来累积的“深贫坚冰”,啃下土瑶这块“深贫硬骨头”,才能实现“整区全胜”的宏伟目标。为此,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该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这个造福民生福祉的火热战场作为全心全意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切实扛起精准扶贫责任,集全民之智尽锐出战,举全区之力攻坚拔寨,向土瑶深贫集中火力、狠打猛攻。经过五年多艰苦卓绝的苦战,土瑶的脱贫攻坚战役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土瑶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进步,长期制约发展的诸多棘手难题得到日益破解,贫困、闭塞、落后的面貌已成为过去。2015年底,全村231户1351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68.76%的土瑶村之一的槽碓村,贫困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一举成为“平桂样本”,该区运用于槽碓村,破“五难”促“五变”,创新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翻开了土瑶脱贫攻坚史全新一页经验较具推广价值。

一、找出贫根,摸清“五难”

脱贫攻坚前的槽碓村存在感极弱,村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生产生活处处犯“难”。

一是外出难。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仅有硬化道路4条5.6公里,尚有5个村民小组近21公里的道路仍是沟壑嶙峋,运送物资靠“人肉运输”,全村没有一处饮用水蓄水池,通信信号覆盖率仅10%,村民接个电话经常“团团转”。二是生产难。虽然全村70%的面积被丰富的林地资源环绕,但长期闭塞、发展能力和动力不足,再加上严重的小农意识,使得村民一直守着“金山银山”受穷。三是就学难。全村唯一的槽碓村小学,校舍简陋,4名教师的平均年龄超过50周岁。大多数学生每天都要步行2-3个小时才能到校,加上教学硬软件严重缺乏,教育观念落后,全村高中以上(含)学历的仅占人口总数的0.009%。四是就医难。村内无卫生室,最近的鹅塘镇卫生院距离村部中心15公里,村民大病小病首先用草药靠“土法”治疗,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选择外出就医,以致一些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五是住房难。全村还有13户贫困户住危房,大部分村民房屋依山而建,建房成本是非山区村的一倍以上,且易发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大。

二、对症施策,实现“五变”

找准槽碓村的“贫根”后,广西各级各部门在工作力量、项目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同时向土瑶同胞灌输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至此,一股良好的发展风气在槽碓村吹开,昔日深山小村实现“华丽转身”。

一是补齐短板实现基础设施之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2018年,“土瑶”通村公路开始建设。惊心动魄的建设过程见证了人类翻越贫困大山的决心:在超过60度的山坡上挖一铲、爬一步,走“之”字形上到山顶,从山顶把路倒着修到山脚,“土瑶”终于修通了连接各村“玉带”似的硬化路。2018年以来各级投入2740.9万元资金,实施道路、桥梁、安全防护、饮水、通讯等项目23个,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饮水、通讯等问题,该村的茶叶、大肉姜、蜂蜜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进商超,进入千家万户,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二是发挥优势实现思想意识之变。基础设施完善了,眼界开阔了,脱贫的劲也起来了。该村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制定“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全村种植了优质茶叶1496亩,大肉姜865亩,杉树18636亩,超额完成规划。特别是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先天优势做好山水“文章”,争取各级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以康养为主的“秀美槽碓,幸福土瑶家”文旅宜居项目,打造独具土瑶民族风味的特色民宿、特色景致,并开发旅游及周边产业服务岗位为村民增收再添“筹码”。“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逼我致富”到“主动谋富”的良好风气在土瑶山区日益浓厚。三是扶贫扶智实现教育保障之变。投入160万元,用于槽碓村小学的扩建和修缮,并增设教学功能室,选派和委培8名年轻教师进村教学,同时引导95名适龄儿童少年进入新建的贺州市民族学校就读,让村内村外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用知识拓宽眼界,用教育改变命运。四是服务提升实现医疗保障之变。为解除村民患病之忧,该村不仅新建了村级标准化卫生室,通过“乡聘村用”模式配备1名村医,还有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和市级医疗团队下沉到村巡诊,推动“198”政策全面落实,确保“小病不出村”,实现“大病有保障”。五是危改易扶实现住房保障之变。槽碓村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导向,在一方水土护一方水土。因地制宜、因户所需,实施危房改造13户,动员生态搬迁29户177人,既让村民彻底告别木板房、茅草房住进新居,又有效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

三、创新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决战决胜,步伐铿锵,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已胜利在望!脱贫摘帽后,槽碓村民以此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努力建设家乡,向着更好的日子奔跑!

一是村级总体规划上更科学。槽碓村进一步完善村级规划方案,把脱贫攻坚阶段需要提档升级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发展后劲。特别是以特色产业发展为规划核心,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众筹方式吸引平桂区碳酸钙、工业企业等参与推动槽碓村民宿、农家乐等后续项目的发展和扩容,并引企开发或自主发展茶叶、瑶绣、竹编等就业扶贫车间,开发茶工艺品、服饰绣品、茶篓等特色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看得见又能“变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巩固脱贫成果更精准。按照“信息收集、数据比对、核实评估、集中会审、跟踪管理、预警干预、预警解除”的“七步法”处置模式,对返贫和新增致贫这个威胁脱贫攻坚成果的隐患提前排查提前防患,通过综合施策加强对贫困的预防,7名村民在实施政策干预后消除了返致贫风险。所有村民在该机制的周全“呵护”下,进一步远离了贫困的威胁。

三是持续推动政策落实上更平稳。依托当前扶贫政策政治势能,槽碓村在完成土瑶三年行动项目任务的基础上,保持扶持力度不变,2020年新增资金398.27万元实施6个项目,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团结步伐,同时把各行业部门现有支撑乡村振兴的政策进行归纳和综合运用,保持政策落实方向不变,并新出台中职学历教育扶助政策,大力培育乡土人才,确保政策平稳转型释放长久红利。

四是强化党建引领更有力。槽碓村党支部通过与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组建“扶贫党建联盟”,发挥联盟优势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不足6000元发展到如今的10.81万元。同时,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采取优化人员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加快村干部职业化转型,进一步激发党组织活力,不断提升引领能力。


责任编辑:黄祖悦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