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无障碍
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之窗 > 第一书记(已归档)

张锡海: 扶贫路上的“黑白配”

2020-12-28 16:00     来源:广西扶贫网     作者:余新绪、梁舒婷、吴达立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本网浦北讯(余新绪 梁舒婷 吴达立)“我没来驻村时,头上的白发只有四分之一,到村工作这几年,黑发只有四分之一,黑白刚好互换。”面对前来慰问局领导,浦北县小江街道六新村任驻村工作队员张锡海说。

张锡海是浦北县招商促进局干部。从2015年9月自愿申请到浦北县小江街道凤平村任第一书记,2018年3月因组织需要到六新村任驻村工作队员到现在,转眼间,张锡海已经在扶贫第一线连续默默工作了整整5个年头。在这5年间,凤平、六新村的村村户户、山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来回奔走的脚印。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一身沉下交朋结友、一心一意的纾困解难,让他成为了单位和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心目中的“先锋人、暖心人、引路人、解难人”。

担当作为的先锋人

2015年,县委组织部在全县各单位选拔驻村工作队员的时候,在单位人员紧缺、工作繁多的,选派年轻人没有工作经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年纪又大,领导一时难以决断的情况下,张锡海凭着自己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扶贫工作的一腔热诚,自告奋勇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成了单位第一个自愿报名的“先锋人”。

被组织选派到小江街道凤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张锡海卷起铺盖,一头扎扶贫工作中。他以村为家,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帮扶第一线,尽心竭力为群众纾困解难。村里的急事、难事、揪心事,他总是第一个去做、去管。

有一次,村里改建村委办公大楼,牵涉到被村里人称为最难沟通、最难解决“难缠户”的一户村民的土地,驻村其他干部、村干部都知难而退,放弃和他做思想工作。张锡海通过周边群众了解情况后,主动承担了做其思想工作。他通过晚饭时间,主动到其家中聊农事、拉家常,再慢慢切入其土地的事。

在掌握了其因为村里在处理本人其他事情,导致其对村干部产生逆反、厌烦心理,进而不答应村里用其土地建办公楼的问题后,张锡海因人施策、因时疏导,耐心细致、深入反复地做起思想工作。经过四个夜晚的工作,他终于愉快地答应了要求,还和张锡海成为好朋友。干部群众心中的“难缠户”变成了张锡海的“朋友户”。

贫困家庭的暖心人

凤平村是地处六万大山边缘,是一个较为偏僻、贫困户发生率较高的村。全村408户、1804人,有贫困户129户、580人,贫困户发生率达31.62%。全部散居在山高林密的山旮旯中。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为了方便贫困户联系自己、反映问题,便于掌握贫困户所思所想、所急所难,张锡海把自己的电话以纸条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个贫困户,并与能使用智能手机的贫困户建立了微信联系。

同时,不顾自己“烈士暮年”的身体状况,凭着“壮心不已”的坚韧执着,不管路有多远、多难走,也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接到电话或者信息,都会第一时间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化解矛盾,一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探讨经济发展路子,鼓励贫困户树立信心、发展生产。对个别缺乏技术、身体状况不好、劳力不足的贫困户,他想方设法联系上级业务部门到该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深入做好技术指导,多方联系落实就医、就业。

驻村工作期间,不管是担任第一书记,还是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张锡海和所有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被群众称为“暖心人”。

“凤平村、六新村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经济来源、产业发展等都全部装在我的脑子里。他们不管有事没事,都喜欢找我聊聊天、谈谈心、说说话,都把我当做知己、朋友、亲戚。”张锡海不无自豪地说。

凤平新田村赵之姻户,全家2人,户主自己患有高血压,2020年初患大病,一个孩子没有技术、缺少文化,家人一直以来因病缠绕,负担较重,经做思想工作,使其放下心来,到深圳务工,增加了家庭的收入。针对该户基本情况,张锡海因户施策,亲自到医保部门为其办理了慢性病卡,大病期间除了报销外,还帮助申请了4000元的民政救助,落实了低保、养老保险等帮扶政策,指导其发展养鱼、养鸡,种植花生、优质稻获得产业,不仅获得了丰收,还获得了产业扶持2400元。2017年就实现了脱贫。“我的生活能够好起来、实现了脱贫,多亏了张书记。”赵之姻逢人便说。

脱贫路上的引路人

凤平村山多地少、水草资源丰富,属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官垌鱼养殖区域,村民有养羊、养鱼的习惯,但因为交通不便,村民养殖的鱼多数以自用或招待客人为主,优质的农产品成不了现实的经济效益。“要致富先修路”,张锡海和村两委班子形成了强烈共识。为此,他紧紧依靠单位,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发动群众筹工筹劳,加宽加固了长江村、新田村通往村主干道桥面,结束了两村人行桥不通车的历史。筹集资金10多万元,发动群众献工,修通了枫木麓连接主干道的2.5公里长、3米宽的道路,为凤平村500多人解决了出行瓶颈问题。

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后,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成为张锡海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不得不着手的问题。他根据凤平村种有大量竹子和丰富芒芯、树皮。六新村靠近公路的实际,主动回到单位向领导反映,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到该村开展产业扶贫,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在单位和他的联合推动下,先后引进了浦北智能家居产业园、浦北瀛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到凤平、六新村建立了芒芯家具编织、电子产品加工两个扶贫车间,解决贫困就业人口200多人,为两个村每个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多元。

此外,张锡海根据贫困户的资金、技术、劳力等情况,主动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联系,帮助贫困户筹措资金,积极引导发展种养产业。凤平村委中间垌村贫困户陈天贵,在其扶持引导下,养牛、养猪30多头,当年就脱了贫。龙虎头村贫困户陈斌,建了一个养猪场,养殖生猪200多头。“没有张书记的帮助和指导,像我这样的贫困户,办养猪场?我想都不敢想!”陈斌无不感激地说。

“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在担任凤平村第一书记和六新村驻村工作队员期间,张锡海总共写了10本民情笔记。这10本笔记,记录了他5年多来为民事、舒民困、解民难的点点滴滴,也彰显了他心中装着群众、想着群众,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的为民情怀。

尽管张锡海是全县所有连续驻村时间最长,年纪最大的一个,但面对接下来的乡村振兴等工作,他依然是信心满满、豪情壮壮,立志在农村一线。“我还有两三年就退休了,如果组织需要,我非常乐意继续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为乡村振兴尽点力。况且,我还有四分之一的黑发呢。”

责任编辑:袁 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